3月30日芯闻汇总

  • 时间:2023-03-31
  • 作者:创芯时代
  • 浏览:1435次
  • 分享
  • A+ A-

1.美向芯片企业逼要“核心商业机密”,韩企直呼“太过分”

当地时间周一(27日),美国商务部公布了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框架下半导体企业获得美方补助的具体申请手续,要求其提交在美所设工厂的核心财务信息及工厂收益预期等“机密内容”,引发企业担忧。

韩国《金融新闻》28日称,美方此举实际构成“经营干涉”,也令韩国主要半导体企业陷入两难境地。台湾《经济日报》28日更直言,台湾半导体产业沦为美国博弈的棋子或筹码。韩国有专家认为,今后美国政府与个别投资企业之间的激烈协商和阵痛或将不可避免。


2.SK海力士寻求延长美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豁免

财联社3月29日电,韩国SK海力士表示,将寻求美国延长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豁免一年。目前的宽限期将于10月结束。SK海力士指出,韩国和美国政府之间的磋商应该很顺利,公司也将争取时间并调整其管理计划,当一年的授权到期后,将再次申请延期。去年10月,SK海力士表示,获得美国商务部为期一年的授权,为设在中国的设施提供芯片生产所需的设备,毋须寻求额外的许可。


3.韩媒:台积电赴美量产芯片恐将徒劳无功!

3月28日,韩国媒体《全球经济》发表文章称,据全球半导体设备供应链消息人士透露,台积电在美国建设中的新工厂在5纳米以下芯片的量产上几乎无利可图,而庞大的建设成本也让台积电不堪重负。


4.工信部: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

工信部就《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(2023版)》(征求意见稿)公开征求意见,其中提出,到2025年,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,涵盖环境及可靠性、电磁兼容、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通用要求,控制芯片、计算芯片、存储芯片、功率芯片及通信芯片等重点产品与应用技术要求,以及整车及关键系统匹配试验方法,以引导和规范汽车芯片产品实现安全、可靠和高效应用。


5.全球12英寸晶圆厂产能在2026年将创下新高 预计月产能达到960万片

3月29日消息,据外媒报道,由于各大厂商相继建设生产线或增加产能,全球12英寸晶圆厂的产能,在2026年将创下新高,预计月产能将达到960万片晶圆。

全球12英寸晶圆厂的产能在2026年达到960万片晶圆,源自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。

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总裁兼CEO Ajit Manocha表示,虽然全球12英寸晶圆厂产能扩张的步伐在放缓,但这一行业仍专注于增加产能,以满足半导体的长期强劲需求。

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披露,在2022年-2026年,包括格罗方德、英飞凌、英特尔、铠侠、美光、三星电子、SK海力士、中芯国际、德州仪器、台积电等在内的芯片厂商,预计都将增加12英寸晶圆厂的产能,这些公司计划的82座新工厂或生产线,将在2023年至2026年间投入运营。

从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来看,专注于成熟制程工艺的投资,国内12英寸晶圆厂的产能,在全球将占有约四分之一的比例,月产能预计将达到240万片晶圆,在全球产能中所占的比例预计将由去年的22%,增至2026年的25%。

由于存储芯片需求疲软,韩国厂商12英寸晶圆厂的产能,在全球所占的比例预计将由去年的25%,下滑至2026年的23%。

在汽车领域芯片及大规模投资的推动下,美洲、欧洲及中东的产能份额,预计都会有提升,去年仅占0.2%份额的美洲市场,在2026年预计增至近9%;欧洲及中东的份额预计由6%增至7%。东南亚12英寸晶圆厂的产能份额,在2022到2026年预计保持不变,仍是4%。


6.汽车出口额在2月份超过半导体 成韩国最大出口来源

3月28日消息,据外媒报道,得益于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这两大厂商,半导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来源,但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消费电子产品需求下滑的影响下,韩国半导体的出口也明显减少。

与半导体出口受到影响不同,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加,韩国汽车的出口在增加,今年1月份和2月份的出口量和出口额,同比均有大幅增加。

而相关媒体在报道中也提到,在今年2月份,虽然韩国整体的出口连续5个月下滑,但汽车有不错的表现,出口额创下新高,并超过了半导体,成为了该月韩国出口额最高的产品。

从报道来看,汽车在2月份超过半导体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来源,在近6年的时间里尚属首次。

就韩国贸易、工业和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来看,在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增的推动下,2月份韩国汽车的出口额确有大幅增加。

韩国贸易、工业和能源部的数据显示,在今年2月份,韩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2,861辆,同比增长61.1%;出口额20.2亿美元,同比增长83.4%。韩国汽车在2月份共出口222,934辆,同比增长34.8%;出口额55.9亿美元,同比增长47.1%并创下了新高。


7.专家:成熟制程芯片不会全面国产化,但去美国化是必须的!

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会于3月28日至31日在海南召开,本届论坛以“不确定的世界:团结合作迎挑战,开放包容促发展”为主题展开广泛讨论,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。

在3月28日下午举行的“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”分论坛上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谈到了全球产业链的问题,他认为全面国产化不会成为普遍趋势。“过去四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,维持开放共融的国际环境,是国家技术进步最重要的保障之一,但是在一些领域,美国人对我们的打压非常厉害,比如在芯片领域,因此我们不得不自己做,完成整个产业链的生产。”

姚洋认为,芯片领域28纳米以上的芯片中国可能不会说完全实现自主,但去美国化是完全有可能的,而且恐怕也必须这么做。“美国人这么做,事实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芯片迭代非常快,现在电子芯片已经到了极限,台积电下一步是3纳米芯片,再下一步是2纳米芯片,物理意义上到头了。所以下一步新的技术一定是光子芯片,而现在美国投入大精力还去搞电子芯片,未来很有可能会被淘汰掉。

姚洋表示,整个世界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仍然在,只不过是美国拒绝这个红利,美国现在的想法是,“我不要这些红利,也要把中国打趴下”。

姚洋还表示,中国在新能源、在电动汽车领域是远远领先于美国,但是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的产品,对新能源产品增收250%的关税,“我觉得美国现在整个政策完全是乱套了,短期来看,中国有些企业受到的打压限制非常多,但是在中长期来说,只会加速中国赶超美国的步伐。”姚洋说。


8. DIGITIMES Research:预估2023年多数车用芯片交期将持续缩短

DIGITIMES Research调查,车用芯片短缺现象自2022年第四季起逐渐改善,除硅基功率器件、微控制器仍紧缺,电源管理芯片、CMOS影像传感器、嵌入式多媒体卡、显示驱动IC交期陆续松动。然而,随着整车厂积压订单逐渐去化,汽车供应链对车用芯片购买力道正逐渐消退,预估2023年多数车用芯片交期将持续缩短。



*本文转载系百度,如有疑问联系我们

近期热门